9月20日上午,中國牽頭研制的國際大科學工程平方公里陣列(SKA)射電望遠鏡項目(以下簡稱“SKA項目”)中頻天線結構進入建設階段后的首臺天線,在位于石家莊市的中國電科網絡通信研究院(中國電科54所)測試現場正式吊裝。
這是SKA進入建設階段以來建成的首臺天線,標志著中國在SKA核心設備研發中發揮引領和主導作用,在國際大科學工程中,為世界成功提供“天線解決方案”。網絡通信研究院作為SKA天線結構工作包聯盟的牽頭單位,將聯合團隊內部來自南非、意大利等國的科研及工業機構,共同完成SKA天線結構工作包天線的建設任務。
據了解,國際大科學工程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(Square Kilometre Array,SKA)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,是人類有史以來在建的最大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,組成陣列的射電望遠鏡總接收面積達1平方公里。其臺址位于澳大利亞、南非及非洲南部8國,在約3000公里的廣袤荒野中,將建設約3000面天線,組成“地球巨眼”。相比目前最大的射電望遠鏡陣列,SKA的靈敏度將提高50倍,巡天速度將提高1萬倍。
中國電科首席科學家鄭元鵬認為,SKA將為人類認識宇宙提供重要機遇,開啟人類探測宇宙的新紀元。它將致力于探測宇宙、星系的起源和演化,尋找更多星系,搜索外星生命等并揭示和回答關于“基本力”問題。
“SKA天線在天線效率與波束變形、指向精度、電磁屏蔽與電磁兼容等天線核心關鍵指標上提出了極高的要求,帶給設計與研發的挑戰前所未有。”SKA中頻天線結構項目總設計師杜彪說,為滿足高電磁兼容性和高指向精度的世界性技術難題,網絡通信研究院對伺服控制系統設計、動態仿真、標校、調試、測試方法和測試驗證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開展攻關,完成了高電磁兼容性伺服控制系統的設計、加工和集成,實現了千分之三的高指向精度。此外,在天線主反射面的設計制造過程中,網絡通信研究院探索出有效的成型工藝,實現了大面板精密成形,面板精度達到0.03至0.1毫米,面形精度優于100微米,代表了國內面板設計與制造的最高水平。
“SKA中頻天線建設任務是高質量推動我國參與SKA履約的一項重要進展。”網絡通信研究院黨委書記徐小剛說,“我們將繼續深化國際交流合作,加強與各方通力配合,為SKA大科學工程建設貢獻中國智慧。”